滚动新闻

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醇厚柑普香,不能在我手中消失

   日期:2018-05-06     来源:江门日报    浏览:457    评论:0    
核心提示:罗氏祖上人才辈出。作为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不是有才情的文人墨客,不是精明的商人,作为一个普通的良溪村民,他唯一和别人不同的,就是那一手世代传承、原汁原味的制茶技艺。

1847年——正是罗贵从珠玑巷南迁后的第七个一百年,“柑普”在后人罗天池“不慎感冒”的偶然中诞生了;

近两百年光阴如水而过,几缕茶香里,氤氲着良溪人悠长的浓淡岁月。

2008年——借良溪古村获评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机,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场,罗氏柑普茶开始从“自给自足”变得“供不应求”。

2018年春末,记者走进恬静闲适的良溪古村,坐落在罗氏大宗祠旁的罗氏柑普茶加工厂还是十年前的模样,但是这门古朴的制茶技艺,已经从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氏祖上人才辈出。作为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不是有才情的文人墨客,不是精明的商人,作为一个普通的良溪村民,他唯一和别人不同的,就是那一手世代传承、原汁原味的制茶技艺。

一家人,居一陋室,忙一季茶,生活简单如斯,陶陶然乐在其中。正如罗氏柑普茶加工场门口对联上写的那般:茶香抒雅兴,柑普共陶然。

“接力棒”六代传

小小柑普茶折射罗氏智慧

罗氏柑普茶“接力棒”传至第五代,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功完成了代代相传的使命。

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罗氏柑普茶跨越了从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历史鸿沟,茶叶也从贵族消费品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

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产生,何以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传承不断?这不得不令人惊诧。

在罗氏柑普茶加工厂的茶桌前,罗沛贤津津有味地向记者“讲古”。

原来,罗氏柑普茶始创于清代道光27年,创始人罗天池是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罗天池在云南任职期间,喜欢当地普洱茶,辞官后将普洱茶带回乡。回到家乡的第一个秋天,他误用陈皮汤泡茶,发现茶中竟有奇异的香味,口感醇厚,于是便发明了柑普茶,并口授手动教乡人制作。从此,柑普茶在良溪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他比较有文化,知道陈皮和普洱茶都是越陈越香,所以他就直接把两者放在一起,集合了普洱与陈皮的特殊功效,做成了现在柑普茶的样子。”罗沛贤一边说着,一边泡着自己最爱的大红柑。这样的故事,他自己也数不清到底给多少人讲过,但每次讲都不厌其烦,在他看来,这是祖先的智慧,是罗氏后人的骄傲。

这小小柑普茶,对于罗氏族人而言,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

罗沛贤表示,良溪人去外地都会带些柑普茶,如果发生水土不服,喝了柑普茶就会肠胃熨贴;他的母亲从15岁开始抽烟,喝了一辈子柑普茶,至今九十多岁高龄依旧耳聪目明,面色红润;他与妻子虽然年过半百,但样貌与十几年前差别并不大,柑普茶祛痰止咳润肺、养生保健的功效可见一斑!

因此,在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之前,罗氏族人已经把“柑普茶制作技艺”当作宝贵的财富来继承,至今,罗沛贤家中,还保存泛黄的先人手迹,柑普茶的制作工艺和功效都历历在目。

在罗氏柑普茶加工场内,大幅的罗天池画像高悬墙上,格外引人注目。罗天池身着朝服,端坐椅上,俯视着眼前的一切。他的眼神自信、笃定,似乎早已预料他创制的柑普茶总有一天名扬天下。

既然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罗氏柑普茶在最近十年间才“墙外香”?

罗沛贤的妻子李惠娟道出了原委,“在2005年的时候,良溪开始准备申请首批‘广东古村落’,2008年有专家过来考察,来到我家喝茶,因此不少媒体关注到了我们,大家觉得罗氏柑普茶这么好,应该让更多的人喝到,我们才决定建这个加工场。”

此前,在罗沛贤和李惠娟的认知里,制茶、饮茶仅仅是习惯使然。和多数普通人一样,需要外出做工的夫妻俩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家里“普普通通”的柑普茶是一个祖先馈赠的无价宝贝。

坚持纯手工生产

“改用烘炉就不是罗氏柑普茶”

借着“良溪古村落”申报成功的东风,2008年,“罗氏柑普茶”商标成功注册,同年,罗家在原良溪学校基础上建成了简陋的柑普茶加工场。

不过,和一般的加工场不同的是,加工厂并没有机器,一切都是靠着人工。由于柑普茶的原料——新会柑采摘有时间限制,罗沛贤总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前后开始制作,时间跨度大概两个月,请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掏果肉晾干、塞入普洱茶叶,自然晾晒,再保存,整个过程要耗时十几天。

罗沛贤说,罗氏柑普茶的原料就是新会天马柑搭配云南勐海普洱茶,这两种原材料很普遍,许多人都使用,但是制作罗氏柑普茶绝对不是这两者简单的结合,选材、制作、晾晒和保存都极为讲究,必须虔诚对待,丝毫来不得马虎。

“特别是‘晒茶’,方法视天气而定。太阳猛烈、阴天、刮北风,不同的天气,晒柑普茶的方式都不同。什么时候拿出去晒,什么时候要翻一翻,都是有讲究的。”罗沛贤告诉记者,如果晒制方法不得当,柑普茶很有可能会发霉,导致前面程序全部作废。

为了保证纯手工制作的成品规格、质量,罗沛贤还发明了几个简易工具:“一”字形和“T”字形不同大小的空心钢管。

“最初,我妈在做柑普茶的时候,还是用小刀在柑顶部开口,然后再用勺子把里面的柑肉掏出来。后来在我接班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能够做得更好更快,后来就自己做了这个小工具出来,但里面的柑肉,还是要用勺子掏出来。”罗沛贤表示,如果用他发明的工具来“开柑”,挖好一个柑大约需要三分多钟,而且能保证每个柑的开口大小一致,以前用小刀来开口,不仅速度慢,还大小不一,十分影响美观。

罗沛贤说,与产业化生产出的柑普茶不同,罗氏柑普茶采用天然生晒,茶汤不火不燥,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冲泡后的果皮表层仍保持采果时的色泽。

“我们的柑普茶喝完后感觉甘甘凉凉,嘴巴里会有回甘,别人的喝完可能没这种感觉,还会口干。”李惠娟说。

因为产量有限,罗氏柑普茶加工场出品的柑普茶一般都自产自销。

“都是做熟人生意,几乎没有拿出去卖过,因为我们手工制作,产量不高,总是供不应求,不够卖。最多就是拿到农博会上参展,做一些品牌宣传。”罗沛贤表示,现在越来越多柑普茶品牌兴起,而罗氏柑普茶仍坚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人手也基本维持不变。“曾经有人说,如果我资金不够,可以和我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但被我拒绝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坚持自己手工做,天气好,就做多点,天气不好,就做少点。如果追求产量,改用烘炉等其他制作方式,那就不是我们罗氏柑普茶了。”罗沛贤说。

秉承着赤子之心,没有受到外面流行的“电商”“连锁店”“产业化生产”等现代化元素带来的利益冲击,深居良溪古村的罗氏柑普茶好像一位“大家闺秀”,保留着传统技艺里尤为珍贵的纯粹与矜持。

传承是一种习惯

要从娃娃抓起

在罗沛贤的茶厂内,存放20年的柑普茶闻起来并不如新茶般,香味清新浓烈,但在时间“魔力”的加持下,淡淡的醇香,回味更加悠长。

如今靠着加工场,罗沛贤夫妇俩不用再外出做工,便可以维持生计。但是放弃了产业化生产的眼前利益,技艺的传承是否会如“陈年柑普”一样,因岁月而悠长?

“祖先给我们留下这么一种茶文化,我觉得自己的祖先很聪明,也很自豪。可以这说是一笔财富,但具体还要看自己做不做得好,现在大家喝了都说好,肯定了我们的茶,那么我也就没有丢祖先的脸了。”罗沛贤望着年轻的女儿,一脸轻松地说,“所以从小我就教育女儿,千万不能忘本,要保留自身特色。”

他向记者介绍,从有记忆开始,每年农历9月前后,看到母亲在家做柑普茶,他就跟着做,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以前并没有想太多,也不知道这茶到底好在哪,只看到大人做茶,然后亲戚朋友都喜欢喝,自己也从小喝到大,就像喝水一样。后来,长大后才知道罗氏柑普茶的好处。而制茶的技艺,在一年又一年的实践里,不知不觉间就掌握了。”他说。

从小喝茶、制茶,如同罗家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道“例牌菜”。

如今,罗沛贤20多岁的女儿——罗碧盈已经结婚,她怀里抱着才7个多月大的儿子,跟记者一起谈柑普茶制作过程,如数家珍。

“其实这些传统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传下来也挺有意思的,不一定非要用机器去替代。”罗碧盈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柑普茶,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她还特地考取了“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她表示,有时候有游客来村里游玩,看到都会招呼人进来喝茶、休息,以茶会友,让她交到不少外来的朋友。

而罗碧盈未满一岁的儿子,还在助步车上呀呀学语。只见他手里抱着奶瓶,一口一口吸吮着里面泡好的柑普茶汤,一如长辈们小的时候一样。

评价

棠下镇文化站站长蒙胜福:

以敬畏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制茶

自2007年罗氏柑普茶为外界认识后,作为第六代罗氏柑普茶传承人,罗沛贤毅然辞去工厂工作,回乡制作柑普茶。十年过去,罗氏柑普茶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制作柑普茶样式的企业早已超过百家,柑普茶也已成为地方饮食与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这项非遗项目实现了破茧成蝶的活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罗沛贤的柑普茶加工场仍是家庭作坊。有人多次以各种诱惑方式提出合作,他都婉拒了。他说:“制茶宁可少而精,也不为利益改变传统制作方法。”他以敬畏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做柑普茶,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他一直在享受制作柑普茶与品茶带来的快乐。

 
标签: 柑普茶 罗沛贤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