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九龙窠,是外地游客和当地游客都喜欢的地方。
是想一再仰望母树大红袍,还是想再细细品味,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成就乌龙茶发源地的赫赫名声?大抵都有的。
雨水时节,再一次走进山中,走向九龙窠。
淅沥的春雨里,一路上,山泉漫流,丛丛岩茶生机展露。不论是“岩韵”的摩崖石刻,还是“大红袍”的摩崖石刻,都带着湿冷的山野气息。但我却似乎仍然能够从中闻到缕缕茶香。
关于岩韵,早在晚唐,进士徐夤就将其概括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岩韵,是武夷岩茶的底蕴和内在魅力所在。它来自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适制乌龙茶的优质种质资源、独特而精湛的制作工艺,让武夷岩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飘香海内外。
而大红袍,作为武夷茶中的“古者”,在儒释道融汇的武夷山,在九曲溪畔,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前来,瞻仰母树大红袍的风姿。
九龙窠不仅是母树大红袍所在,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种质资源库。从1980年开始,罗盛财等一批批茶人,就在九龙窠建立名丛圃,收集栽种了名丛无性系材料112个。
慢步前行,眼前的丛丛茶树,恍如一泡泡各有风格的武夷岩茶,滋润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夜。
“‘不可寻’和‘扶摇’,这两款茶,原料都是坑涧大红袍。”突然地,想到前日品尝到的拼配大红袍。茶汤甜柔,香气清幽,甘香不绝。朋友说:“在肉桂、水仙单品种产品之外,这两款茶都是目前最受客户喜欢的大红袍。”
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大红袍原为武夷岩茶名丛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人的拓展应用,如今的大红袍有了三层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大红袍分别为品种名称、商品名称和品牌名称。
1962年和1964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两次从母树大红袍剪枝带回繁育,并取得成功;1985年,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又将大红袍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种回武夷山,开始有意识地推广种植大红袍。目前,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2012年,大红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茶树品种。
经研究,奇丹与大红袍有共同的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所以,有些企业也会将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奇丹命名为纯种大红袍。
作为商品名称的大红袍,称为“商品大红袍”,也称“拼配大红袍”。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武夷山茶叶科研人员从母树大红袍天然拼配的原理中得到了启发,既然六株母树大红袍也是由不同品种拼配而成,那从不同名丛中挑选合适的品种进行人为拼配也一定能行。通过多次试验,问世的拼配大红袍经专家们审评,完全具备优质武夷岩茶的特征,可以作为商品投放市场。
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武夷山的许多茶厂纷纷效仿,依托丰富的茶叶品种资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用一个或多个品种,经过精心研制,拼配出不同岩韵的武夷岩茶。
21世纪初,为了保证武夷岩茶的质量,推动茶产业发展,武夷山制定了国家强制性岩茶质量标准,实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岩茶传统制作工艺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武夷山大红袍”注册为证明商标,授权给符合标准的厂家使用。
如今,经过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不仅有大红袍、肉桂等当地由菜茶选育而成的名丛,而且还有水仙、黄观音、瑞香等引进品种,其在武夷山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商品大红袍也逐渐成为与肉桂、水仙并肩的武夷岩茶三大当家产品。拼配,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大红袍,从“神坛”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