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蚩尤故里,悠悠红茶香

   日期:2018-04-16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302    评论:0    
核心提示:来,赴一场寻根之约,悠悠梅山,赤帝蚩尤的不朽传奇为你打开历史大门;来,见证一次历史的正名,论红茶,新化红茶早于“祁红”、“滇红”几十年,杨木洲码头旁,老一辈对新化船帮与茶叶的故事至今如数家珍。

一场春雨绿芜发,一年春事粲如华。

经历了冬季漫长的蛰伏与等待,渠江源奉家镇万亩园里,一草一叶为绽放新生命积蓄着最后的力量。

看,绵延群山的尽头,一片片茶园不经意间“跳入”眼帘,整齐划一,青翠可人;听,鸟鸣山谷静,茶农喜滋滋地踱步于一垄垄茶树间;闻,春泥戏春芽的味道,此处独有。

4月,一年一度的中华茶祖节如期而至。今年,以红茶为名,新化邀你赴约。

来,赴一场寻根之约,悠悠梅山,赤帝蚩尤的不朽传奇为你打开历史大门;来,见证一次历史的正名,论红茶,新化红茶早于“祁红”、“滇红”几十年,杨木洲码头旁,老一辈对新化船帮与茶叶的故事至今如数家珍。

梦回蚩尤故里:茶香千年皆有因

当我们试图品味这延续千年的一叶一香时,一部厚重的史书也就此翻开。

资水中游、雪峰山脉、蚩尤故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命脉共同谱写了新化红茶的基因密码。

在新化县大熊山茂密丛林里,一块古旧石碑上,简单有力地篆刻了“蚩尤屋场”四个字。以此为圆心,蚩尤部落创造的梅山文化传承至今。

你是否好奇该如何解读梅山文化?

她是中华远古文明与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文武兼备。

文,温婉如玉,最具代表的是充满民族风情的新化山歌。在新化,唱山歌并不稀奇,这里的姑娘小伙人人都会唱。种茶唱、采茶唱、制茶唱,邀请客人歇歇脚喝杯茶,亦有动人山歌相伴。

武,有名震全国的梅山武术,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习武之风,骨子里流淌着蚩尤的尚武精神。

一面是温柔浪漫,一面是坚毅刚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情被同时注入到新化的茶文化中,始于唐,兴于清宋,盛于民国,至今茶香飘飘。

“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据毛文锡《茶谱》的记载,新化产茶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产茶史可追溯到唐朝。

而《新化县志》里的一段文字,更为新化红茶正名:咸丰四年,广东商人来新化采制红茶销往英、美、俄等国,在民间传授红茶加工技术。比祁红(1875年)、滇红(1946年)早了几十年,且品质优良,到1880年,年产量达4600多市担。斗转星移,新化红茶终有机会正式向世界介绍自己——1915年,宝泰隆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上世纪30年代,风云变幻,敢为天下先的新化商人曾硕甫组织成立了西城埠茶公所,相约茶商在杨木洲投资兴建了八大茶行,形成了杨木洲大茶市。鼎盛时期,茶帮往返于码头与茶行间,驼铃声声,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此情此景,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化红茶也迎来新机遇。

195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八大茶行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红茶厂,后改名为湖南省新化茶厂;1979年,又成立湖南省炉观茶叶研究所,主要从事出口红碎茶研究,其红碎茶生产工艺获外贸部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新化持续扩大红茶规模,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每个乡都有茶厂、村村有茶场,户户做茶叶,年产功夫红茶、红碎茶3000吨以上。

茶乡强势回归,绿水青山一片“红”

历史的钟摆一刻也未停止,社会经济变动的浪潮接踵而至,新化红茶却一度陷入迷茫。

奉家镇退休干部奉利求可谓是新化茶产业兴衰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的变化,新化县茶产业走向了衰落,慢慢淡出茶产业的‘江湖’。”奉利求不胜唏嘘,那时因为“卖茶难”、“毁茶改种”,新化茶叶产量和面积逐步减少。

然而,新化产红茶,这不是偶然,是“大自然”的选择。北纬30度,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尤其是高海拔群山上,常年云雾缭绕,铸就了新化茶叶独特的优良品质。

不服输的新化人如何舍得浪费了宝贵的自然馈赠。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红茶消费的升温,新化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支柱产业精心培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龙头企业增长迅速,茶叶生产辐射广大乡村。

2013年,新化县被列入湖南省新一轮茶叶产业重点布局县,享受全省茶叶主产县待遇,新化茶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新化红茶已被确立为新化公共品牌,我们主推新化红茶,并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与“科技派”结成战略联盟,新化茶叶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新化县委书记朱前明自信满满地表示。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挥湖南科教优势,创新精准扶贫模式,让瓶颈和“智囊”完美对接,几年来,由张曙光所长挂帅,带领科技特派员黄静和来自栽培、育种、加工等方面的年轻科技人员,在新化的土地上贡献才智、砥砺人生,他们的青春,染上了泥土的芬芳,浸润了茶叶的甘醇。“新化县的茶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科技支撑与服务,新化红茶不久将会成为茶区老百姓口袋里的红票子”,张曙光所长坚定地说。

茶园面积快速增长。据悉,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6.7万亩,除原有群体品种茶园2.3万亩外,新增高产优质茶园4.4万亩。

“天子山巍峨挺拔,每年谷雨前夕,数百亩茶园竞相吐绿,芬芳四溢;作为‘新生代’代表,天鹏有机生态园聘请省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的专家常年进行技术指导,亮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有机的招牌;渠江源,云端上的茶园和古老的梯田相互守望,男耕女织的原始农耕与现代文明不断碰撞……”说到今年新化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茶园,新化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永忠显得滔滔不绝。

其实,具有代表性的茶园还包括吉庆白茶、川坳白茶、天门有机茶园、金凤有机茶园等,新化茶叶种植已实现了从间种或套种到集中成片、高产、优质、良种的改变和升级。

新化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与坚守的茶人、茶企。

3月,春寒料峭之日,我们从新化县城出发,在一座又一座青山的注视下,盘旋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奉家镇渠江源村。

此时,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山中宁静。一位中年汉子在施工的厂房前来回踱步,不时与工人细细商讨。

“这是新投建的一条红茶自动化生产线,今年清明前能完成建设安装。有了新厂房,今年预计每天可加工春茶2000-3000斤。”热情的中年汉子名叫罗新亮,是新化县紫金茶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初次见面,没有多余的客套,倒是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起茶厂今年的“大计划”。

“我们已投入15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的形式,发展了3500亩茶园。到2019年,预计奉家镇范围内还将辐射1万亩茶园。”在罗新亮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茶园最高处,目光所及无不被绿油油的茶田充盈。

事实上,紫金茶业公司仅仅是新化茶叶企业成长壮大,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

截止到2017年,新化茶叶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8家,茶馆26家,茶店21家。民间对茶叶领域的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民间投资资本的进入,促进了新化茶叶产业的快速成长。

茶旅融合模式方兴未艾。以渠江源为典型的茶旅基地初具规模,包括渠江薄片产业园、天门雅天茶文化园、天鹏茶叶产业生态园,吉庆茶旅特色园。结合新化县的茶文化历史,茶叶制作工艺展示,新化特色的茶文化景观以及新化旅游资源,以“茶旅融合,以旅兴茶,以茶助旅”为目标,打造新化特色的茶叶旅游示范基地,已经初见成效。

茶旅精准扶贫,小茶叶的大作为

一壶新化茶,几许思乡情。

新化不仅有杨木洲八大茶行的荣耀历史,而且传承千年贡茶血脉的生态有机茶园正在崇山峻岭间悄然显现。

从奉家到天门,从桑梓、吉庆到大熊山,昔日驼铃声声的山间小村落如今重新热闹起来:漂泊远方的游子回乡种茶制茶,闻香而来的茶客络绎不绝。

紫鹊界千年梯田的背后,一处精美绝伦的高山溪谷曾与世隔绝,2015年,紫鹊界渠江源茶文化园正式开园,品茗、寻古、修心,渠江源茶文化园成为都市人诗意回归的绝好去处。

“依托渠江源茶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我们这里如今也成为了茶旅休闲旅游胜地,去年先后获得了湖南十大最美茶叶村和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罗新亮还憧憬着希望通过5年的时间,把渠江源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茶园亿元村”的梦想。

今年,罗新亮除了扩充茶园面积,另一件大事便是完善茶旅设施、丰富茶旅内容,提高游客接待量。“目前,我们仅有70个床位,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今年旅游旺季即将到来。”罗新亮告诉我们,去年最火爆的时候,曾经一天中午的餐饮接待量就达到37桌。

虽然忙碌,但罗新亮话语中有着藏不住的自豪。与他一样,忙并快乐着的还有因茶回乡务工的年轻人和走出困境的贫困户。

渠江源村村民奉安林年近七旬,他与妻子身患疾病多年,一家5口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通过承包2亩茶园和每年保底的10%分红,还有每年1500元一亩的产业扶贫基金,日子总算是过得有盼头了。”奉安林不善言辞,说起承包茶园带来的变化,不停地竖起大拇指。

离渠江源村不过十几公里的百茶源村,此时春意正浓。每年4月,绿油油的茶苗一垄接一垄,如长龙盘卧。绿海之外,山花烂漫,粉嫩的野樱花、纯白的梨花,真让人“醉”眼迷离。

“春赏花、夏避暑、秋登高、四季品茶,这里就有诗和远方。”月光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负责人崔林海说,过去只知家乡美,直到村里来了不少采风的艺术家,才有了这最贴切的形容词。

从2013年建园,“月光茶叶”至今已帮扶贫困户近200户。“至2019年,将在900米-1300米高山扩建3000亩有机茶园,届时,我们将有能力帮助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刘东云是土生土长的百茶源村人,作为家中顶梁柱,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幼儿,不能外出务工,如何解决一家老小的生计呢?好在刘东云手上有从父辈传下的种茶技艺,加入“月光茶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在我们即将告别奉家镇时,镇党委书记刘群群留住我们说,一定要喝杯新化红茶再走。“这是当地老百姓的心血,也是他们致富的希望。”刘群群向我们介绍,目前,茶叶已经成为了奉家镇的支柱产业。全镇茶园面积达到7800多亩,产值6000万多元,办有3家规模以上企业,有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茶叶收入达到5000-10000元/亩。

走出大山,回眸望去,绿色的“希望田野”一望无垠。

一片小茶叶,历史的风雨将她洗刷,蚩尤故里的文化将她浸润,如今,她有了更响亮的名字:新化红茶!

 
标签: 蚩尤 红茶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