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突破

   2025-09-24 泉州晚报3600
核心提示:洞察茶中之道 解锁产业“通关密码”王贵卿 文标三茶创新研究院联席院长王文礼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立强 福建师范大学社

洞察中之道 解锁产业“通关密码”


王贵卿 文标三茶创新研究院联席院长

王文礼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立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企业史教授、博士生导师

泉州茶企打造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智慧茶园+智慧工厂”综合体(受访企业供图)

本期主持:郭剑平

嘉宾名片:

福建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商贸,凝聚着闽商智慧与家乡情怀。它也链接着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当前,福建茶产业正处于品牌升级、市场拓展、跨界融合与出海破局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探寻新机遇?近日举办的一场闽商茶业大会,汇聚了多位产业一线、学术前沿及跨界领域的权威代表,他们从品牌、品质、历史等多个维度分享茶产业发展智慧。本期会客厅邀您共同探讨。

标准与个性 筑牢茶品质根基

主持人:品质是闽茶立足市场的“根”,如何让品质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贵卿:茶的品质并非单一维度的“好”,而是要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一方面,要“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做茶”,建立茶叶种植加工的统一标准,让每一个步骤都符合食品安全规范,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每一批产品质量稳定且可追溯,同时组织培训提升种植和加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从源头保障消费者权益,筑牢信任根基。另一方面,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用用户思维革命,让消费者不仅喝到好茶,更能获得好的体验,这才是品质的完整内涵。

王文礼:我始终认为,企业要立足,靠的就是品质,但品质不是工厂老板觉得好就好,而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就像重庆川菜很辣,到了福州就得做微辣或中辣,茶叶品质也得跟着消费者需求走。要实现这一点,离不开两大基石:一是品质好茶,包括好的产品、好的技艺和好的设备。好产品要扎根原产地,比如我们做武夷岩茶就扎根武夷山,只为拿到第一手好原料;小批量生产能靠手工,但要做大做强,必须靠先进设备,我们安溪的第六代生产线拿过中国茶科技大赛特等奖,2023年设备已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未来还要建更先进的生产线。二是品质好店,要有好的形象、好的服务和好的体验,比如我们迭代到第八代的门店,用简约设计和鲜活色彩吸引年轻人,甚至成了相亲场所,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舒服、愿意停留,打动消费者。

林立强:品质是闽茶的共识,但很多企业陷入了“同质化”困境,大家都喊“品质为王”,却很难说出自己的品质“独特在哪”。这时候,茶叶史就能发挥作用。历史是品质的“实证支撑”,比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优化,本身就是产品故事的一部分,比单纯说“我们的茶好”更有说服力。史学的本质是“特殊性”,茶企要从历史中提炼自己的“品质基因”,比如有的企业擅长传统烟熏工艺红茶,就可以挖掘“福建红茶最早通过烟熏工艺出口”的历史,让消费者知道这种工艺背后的文化与价值,从而让品质从“通用标准”变成“独家优势”,破解“同质化”竞争。

需求与文化 破局“有品类无品牌”

主持人:品牌与出海是闽茶“走出去”的关键,如何打破“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局,实现全球化突破?

王贵卿:福建有铁观音、大红袍、茉莉花茶等优势品类,但要从“品类优势”变成“品牌优势”,核心是讲好差异化故事。一方面,要结合历史文化与健康环保的要求,用老外能听懂的语言讲中国茶的故事,不能只说历史悠久,要像茶艺表演、品质认证那样,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体验。另一方面,要推动茶品牌与时尚、科技领域合作,推出高附加值产品,拓展消费场景,让茶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出海方面,不能再走“散装货柜出口,分装后贴品牌”的老路,要强化品质与国际标准对接,利用电商平台、海外展会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同时精准对接海外市场需求,避免盲目扩张导致饱和。

王文礼:品牌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成绩和体验做出来的。我们八马茶业能成为多个领域的“第一”,靠的是全渠道布局,不断迭代门店吸引不同群体,实现“哪里有消费者,哪里就有我们的品牌”。而品牌要“走出去”,离不开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我们家族从1951年就开始卖“中茶”(指的是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叶,改革开放后把茶卖到日本、东南亚,靠的是“中华老字号”的传承底气;现在出海,我们会带着智能化生产线的硬实力,让海外消费者看到闽茶不仅有历史,更有现代化的品质保障。比如我们计划在云南建普洱茶超级生产线,就是为了适配海外市场对优质普洱的需求,用“老品牌+新产能”打开全球市场。

林立强:很多闽茶企业出海时,只懂“卖产品”,不懂“卖文化”,导致陷入低价竞争。其实,茶叶史是打破文化隔阂的“桥梁”。福建茶走向世界的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故事,比如“福建红茶最早通过烟熏工艺出口”“华侨把闽茶带到东南亚”等,这些历史细节能让海外消费者感受到闽茶的“独特性”,而不是把它当成普通的饮品。同时,历史能帮助品牌建立信任感,比如王文礼先生家族的纳税凭证、捐给政府的款项等历史资料,都是品牌“靠谱”的证明,在海外市场比单纯的广告更有说服力。茶企要把历史从“企业展示馆”搬到“品牌传播前线”,用历史赋予品牌“不可复制的魅力”,破解出海文化隔阂。

传承与协同 激活发展“软实力”

主持人:家族传承与行业协同是闽茶发展的“软实力”,如何让传承更有活力、协同更有成效?

王贵卿:家族传承是闽茶的宝贵财富,但不能局限于家族内部“传帮带”,要融入行业协同。比如我们研究院就是把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品牌、销售等领域的专家集中起来,一方面帮助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另一方面助力茶企提升水平——不管是家族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能共享科研成果,参加茶艺师、评茶师等专业培训。传承的核心是“把好经验传下去,把好产品卖出去”,我们要搭建产业交流平台,让老茶人分享工艺传承的心得,让年轻创业者带来市场创新的思路,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格局,最终让茶产业“走出大山”,带动更多人受益。

王文礼:我们家族做茶传到我这是第十三代,从爷爷在福建第一家茶场卖茶,到父亲在国营茶场做技术,传承的不只是制茶手艺,更是“把茶做好、让消费者认可”的“工匠精神”。但新时代的传承,不能只守着老手艺,还要传承适应市场的思维。比如爷爷那辈靠诚信卖茶,父亲那辈靠技术做茶,到我这辈就要靠用户思维发展茶,这也是传承的活力所在。同时,我们也愿意把传承经验分享给行业,比如开放生产线让同行参观学习,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因为只有整个闽茶行业强了,单个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家族传承对行业协同的责任。

林立强:福建茶企多为家族企业,茶叶史往往就是家族经营史,里面藏着大量“传承智慧”,比如有的家族擅长“工艺传承”,有的擅长“渠道开拓”,有的擅长“品牌维护”。但很多企业没意识到这些历史经验的价值,导致传承“断代”,协同“盲目”。我们正在做“新中国福建国营茶厂职工口述资料研究”,计划把王文礼先生等茶企代表纳入口述访谈,就是为了系统梳理这些传承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让协同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历史经验的精准赋能,让闽茶的传承更有方向,协同更有成效。

记者手记

以品质扎根

以历史铸魂

向世界立名

三位嘉宾的分享,无疑勾勒出一条清晰路径:以品质为“硬支撑”,以历史为“软实力”,以品牌出海为“新赛道”,三者交织成闽茶突破困局、迈向全球的核心动能。

王贵卿“工业化标准化+用户需求个性化”的双轨策略,与王文礼以“两大基石”落地“消费者需求导向”的实践,共同夯实了品质的根基;而林立强提出从历史中挖掘“品质基因”,则为破解同质化难题提供了独特思路。关于家族传承与行业协同的讨论,更彰显出开放与创新才是激活闽茶“软实力”的关键。

这场关于闽茶产业发展的智慧分享带来了深层启示:既要以品质筑牢生存之“根”,更要以历史凝聚独特之“魂”,唯有企业、学界、行业协同发力,闽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真正立住脚跟、打响名号。(剑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